【見仁見智】
影視作為書寫歷史、反映現實、瞭望未來的重要文化陣地,理應繪就屬于新時代的精神圖譜和夢想之光。近年來,影視行業在創作一批謳歌時代精神、描摹社會風貌、引領審美風尚的精品力作同時,也出現了部分藝術層次低劣、審美情趣怪異、價值觀扭曲的作品。有的以豪門恩怨、畸形情感為賣點,把現實生活描繪成紙醉金迷、勾心斗角的名利場。有的以藝術貴族、精神潔癖自居,陶醉在光怪陸離的視聽符號里,裝腔作勢、故弄玄虛。有的把選秀明星、流量藝人奉若圭臬,盡心炒作、費力吹捧。相對于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影視精品產量仍顯不足。為解決這個問題,從業者需找準工作的著力點,攀登藝術高峰,回應時代命題。
找準著力點,必須抓住符合新時代語境的創作規律,首先就要調整創作時態,擯棄因循守舊、老氣橫秋的創作套路,樹立符合新時代格局和全球化視野的創作理念。如電影《流浪地球》對接國際硬科幻、大制作的工業化生產模式,在涉及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科幻世界,提供了中國方案,奉獻了中國智慧,表達了中國情懷影視創作,不僅在國內受到觀眾追捧,還在海外市場大受歡迎。其次,我們需調整創作語態,既勇于直面現實問題,關切社會焦慮情緒,又要呈現生活的溫暖與希望,傳播正能量,努力滿足不同受眾的心理需求。青年人是未來引領社會思潮與審美風尚的主力軍,他們的話語方式和接受方式值得創作者重點研究。電視劇《大江大河》得到90后、00后的青睞,就在于創作者把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融入普通追夢者的生活愿景之中,化宏大敘事為生活觀照,于平凡處見偉大,在細微處顯真情。再次,調整創作心態也很重要。浮躁是當今影視行業的頑疾,一些未成名者渴望一夜爆紅,有的已成名者希望獲得更大的經濟利益。于是,他們以商業邏輯取代藝術思維,將本應用于體驗生活、打磨作品的精力和資金,浪費在網絡炒作、資本運作上。舍本逐末,或可獲得一時的利益,但長此以往,卻消耗了社會對影視業的信心。
媒介融合時代,影視創作的傳播規律和產業規律也發生了深刻改變。影視從業者必須熟知電影、電視、網絡等不同媒介的傳播特點,在創作中融入互聯網思維影視創作,參照大數據思維和跨媒介敘事特點進行內容生產,綜合運用多種傳播策略和傳媒產品,建構可延展、衍義性較強的故事以謀取內容拓展和資本增值。我們還要重視受眾的圈層分布,針對不同受眾圈層定制內容,進行垂直化生產,完善產業鏈的開發,實現全媒體內容生產覆蓋,包括小說、電影、劇集、動漫、網絡游戲、短視頻、虛擬社區、衍生產品和實體公園等。
影視藝術的發展還需與技術進步同頻共振,探索新的藝術可能。沉浸式、體驗式的影像呈現,高度還原的清晰鏡頭,令影視作品可以在多重假定的故事表達中無限趨于真實。綜藝節目《國家寶藏》使用AR技術再現文物往日風采,讓觀眾仿佛置身于歷史情境之中。3D電影《流浪地球》以2000多個特效鏡頭營造宏闊視野下充滿生動細節的未來世界,昭示著中國科幻電影時代的到來。因此,創作者要把握世界先進影視技術發展走向,讓技術進步成為藝術發展的動力、材料和手段,實現技術進步與藝術觀念進步的統一。
近年來,資本熱錢大量流入影視行業。盲目投資、過度開發、同質化競爭等現象成行業之痛。IP概念崩塌,流量神話破滅,讓影視產業一度陷入困惑。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推動影視產業進入快車道,基于互聯網思維的大數據技術為投融資提供了精準的數據參照。然而,數據思維不能代替藝術思維,觀眾的審美意識形態并不能用機械的數據去精確丈量。須知,精神產品有其特殊的產業屬性宣傳片,既要按照市場經濟規律辦事,又要守住創作底線,要搞清楚為誰創作、為誰立言的根本問題。影視創作既要照顧各個受眾圈層的觀影訴求,又要照顧最大公約數的價值觀訴求,更要用信仰之美、崇高之美提升受眾的審美層次,走進實踐深處,觀照人民生活,勾勒新時代的精神畫像,書寫新時代的奮斗傳奇。
(作者:楊洪濤,系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副教授)
">